帮助 - 搜索 - 会员 - 日历
完整版本: 感叹一下
厦门观鸟会 > 观鸟论坛 > 山海经
山鹰
服务器在外地也免不了被警告啊!
白色恐怖果然无孔不入。
受到压力的朋友们,至少我们要在心中坚持理想。
鸿志
呵呵,山鹰那么感叹啊!工作找了吗?是在广州还是厦门啊?
山鹰
引用 (鸿志 @ 2007-05-31 00:42 )
呵呵,山鹰那么感叹啊!工作找了吗?是在广州还是厦门啊?
*

还没有找,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天下乌鸦估计是一般黑的。 biggrin.gif
鸿志
呵呵,道路是曲折的,前途的光明的!
山鹰
死了都要盖
不金歌铁马不痛快
污染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
死了都要盖
不熏到流泪不痛快
宇宙毁灭P.x还在 
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存在 
一分一秒都熏到泪水掉下来
不理会百姓是看好或看坏 
只要你勇敢 
请到厦门来
幽并客
原以为这里是一片世外桃源,
没想到,唉,
叹声一大片, mad.gif
寥寥
哈~这歌不错~~配乐啊~~
江南
山鹰同学在叹息什么?俺怎么看不明白??
山鹰
引用 (江南 @ 2007-05-31 11:32 )
山鹰同学在叹息什么?俺怎么看不明白??
*

在这个版面,曾经,有一场热烈的讨论;
在这个版面,曾经,有无数热切的期盼;
现在,我靠,转瞬消失了!

当然,这跟版主无关。
候鸟
引用 (山鹰 @ 2007-05-31 11:52 )
引用 (江南 @ 2007-05-31 11:32 )
山鹰同学在叹息什么?俺怎么看不明白??
*

在这个版面,曾经,有一场热烈的讨论;
在这个版面,曾经,有无数热切的期盼;
现在,我靠,转瞬消失了!

当然,这跟版主无关。
*



哦,这就是PK不是PX--NO-PX!

刚才还听同事讲一条据说是央视的报道:厦门的PX项目已被叫停~将信将疑中 <_<
燕鸥
坚持!
我们拥有这份宝贵财富的日子不多了!希望能找出办法保住它!我们还有时间来为他做点什么!

黄丝带在心中将希望与绿色记载。
鹦鹉螺
引用 (山鹰 @ 2007-05-31 19:52 )
引用 (江南 @ 2007-05-31 11:32 )
山鹰同学在叹息什么?俺怎么看不明白??
*

在这个版面,曾经,有一场热烈的讨论;
在这个版面,曾经,有无数热切的期盼;
现在,我靠,转瞬消失了!

当然,这跟版主无关。
*



em01.gif em01.gif
鸿志
后知后觉,终于知道山鹰感叹什么了。也叹一下,唉................
候鸟
相关新闻链接:
中国环境网

新华网

南方报业网



以上都是媒体-权威媒体(~~~所以,不被PK tongue.gif

以下的,嘿嘿:

厦门在自杀中--人命换来的GDP-厦门PX项目!--奥一网--网友沙龙-...
“厦门危险,PX项目必须紧急叫停,并进行迁址!” 两会期间,105个政协委员齐声呼吁,联名签署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而她所说的PX项目,指的是2006年厦门市引进的总投资额达108亿元的腾龙芒烃(厦门)有限公司的一个化工项目。 “该...
webbbs1.oeeee.com/bin/content.asp?aid=13, ... 20K 2007-5-15 - 百度快照
点击后提示:
您找的文章未找到,正在转换数据……

厦门px项目的危害_厦门ベ飞影☆╮工作室,视频处理,个人MTV制作,电..
“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的PX,原本应该远离城市100公里生产才能确保安全,而腾龙芳烃项目中心地区距离厦门市中心和国家...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化学家赵玉芬委员牵头提了叫停厦门PX项目的提案,得到包括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
hi.baidu.com/chinaxm/blog/item/6992d1fda6 ... 15K 2007-5-26 - 百度快照
点击链接后:暂无文章

biggrin.gif
山鹰
6.1感觉

人民是热情的
政府是无语的
警察是可爱的
部队是无奈的
气氛是融洽的
问题是延期的
天气是很热的
小岛是美丽的
将来是未知的
我们是期待的
纵然是悲观的
今天是历史的
岩鹭
我的爪子伸长了点,技术处理,所有的讨论还在。曾经经历过60、70和80年代,不希望让大家因为说真话而受影响。
鹦鹉螺
引用 (岩鹭 @ 2007-06-02 02:37 )
我的爪子伸长了点,技术处理,所有的讨论还在。曾经经历过60、70和80年代,不希望让大家因为说真话而受影响。
*

同意岩鹭做法。
无论如何,不能授人以柄。
鸟会的力量本来就单薄,大家要爱护。
鹦鹉螺
山鹰,看看你的作品。
小攸
引用 (岩鹭 @ 2007-06-01 18:37 )
我的爪子伸长了点,技术处理,所有的讨论还在。曾经经历过60、70和80年代,不希望让大家因为说真话而受影响。
*

为环保而努力,但不一定要流血。
候鸟
引用 (岩鹭 @ 2007-06-01 18:37 )
我的爪子伸长了点,技术处理,所有的讨论还在。曾经经历过60、70和80年代,不希望让大家因为说真话而受影响。
*



看到这句~眼泪差点被你骗出来~ tongue.gif
握手吧! wub.gif

绿色长城永远在我们心中~```
山鹰
引用 (岩鹭 @ 2007-06-01 18:37 )
我的爪子伸长了点,技术处理,所有的讨论还在。曾经经历过60、70和80年代,不希望让大家因为说真话而受影响。
*

嗯,我也就是感慨一下。不会多言什么的。 tongue.gif
山鹰
引用 (鹦鹉螺 @ 2007-06-01 23:31 )
山鹰,看看你的作品。
*

哈哈,我真是太有才了,画面好干净的!
岩鹭
政治参与和腐败治理

(2007-06-13)

  ● 张雪忠(上海)

  日前,中共中央纪委印发了《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求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共产党员提出并重申了八条纪律要求。此前,郑筱萸案的重判,也被认为“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侵害人民利益的腐败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的决心”。

  从十多年前的陈希同案算起,中国民众已经不止一次看到了中央打击腐败行为的“决心”,但一次次的反腐并未扭转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的态势。腐败案件的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腐败行为也越来越明目张胆。这一切表明,对于中国的腐败治理,光有“打击腐败的决心”似乎还远远不够。

缺乏“概括责任”的问责机制

  从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一些案件的判决来看,中国对腐败人员的惩处不可谓不严厉,但为什么中国的腐败问题仍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就恶化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呢?显然,这是因为中国目前“个别惩戒”的腐败治理模式,根本无力对付权力过于集中的政制安排引发的“普遍腐败”问题。

  对涉嫌腐败的公务人员的惩戒,从事实调查到最终处理,不但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还不算检举和调查权力人物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阻碍。据估计,在中国的“党、政、军,企、事、群”等领域,实际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超过5000万人。这些公务人员并非全部都有腐败的机会,但大部分公务人员都或多或少掌握着一些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因而在理论上都有进行腐败行为的可能。

  如果“个别惩戒”是腐败治理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不管是为了防止腐败而对全部公务人员的进行逐个监督,还是对所有涉腐人员的逐一处理,其成本都过于巨大,任何社会都可能难以承受。这种腐败治理模式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一方面腐败无孔不入,另一方面却只有极少数人会受到惩处。

  上述分析并不表示应该对公务人员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击。对任何公务人员,除非获得定罪判决,否则都应推定为清白无辜。即使是那些涉嫌腐败的人员,他们合法的辩护权利都必须予以保障,对他们的惩处也必须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自由,又可以通过对腐败人员的依法惩戒以实现社会正义。

  因为个别人的不法行为而进行波及他人的集体惩罚,这是现代法治文明早已摒弃了的野蛮做法。一旦官僚体系中的腐败严重到超过民众所能忍受的限度,执政组织或团体则必须承担政治上的“概括责任”,却无疑是现代政治文明所应有的内容。缺乏这种“概括责任”的问责机制,恰恰是中国的腐败问题积重难返的本质原因。

没有制衡公共权力的结构

  中国目前的腐败治理,就如同向集结在水面的鱼群投掷石块,幸运的时候可能会击中一两条鱼,但整个鱼群却仍将在短暂的沉潜后,以同样甚至更大的规模再次浮现。

  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选举制度,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代议政治,可以使追究执政团体“概括责任”(德语为Gesamtnachfolge,英文可译为general responsibility)成为可能,并让相互竞争的政党自身承担起监督官僚系统权力运用的责任。只有将“个别惩戒”与“概括责任”相结合,才能在腐败治理方面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中国国内和国外,一直都有很多人在苦口婆心地警告中国不要贸然推行民主政治,好像中国历史上的所有苦难都是由民主政治而不是集权政治所造成的。在这些人中,有不少人也认为当前的中国应注重防治腐败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但他们往往不进一步说明中国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其实,腐败的治理和公民权利的保障,都有赖于建立一种可以有效制衡公共权力的政治结构。腐败最可能的成因以及对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最大威胁,莫过于高度集中的公共权力。

  诚然,民主政治本非没有缺陷,成熟的民主政治的建立也并非易事。实际上,民主政治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公民权利与自由,不管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来看,其存在都是极为有限的。迄今为止,人类历史舞台上演过的剧情主要是由专制和奴役所组成的。

  自由和民主,和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本身是极为脆弱的。在任何国家建立和维持自由和民主,都需要极大的努力、极强的耐心和极睿智的常识。但中国人民给了集权政治一次又一次机会,最后收获的都是苦果。中国也应该给民主政治一次机会,哪怕这样做的理由只有一个:中国不应永远是少数人特权肆虐的丛林。

·作者任教于中国华东政法大学


《联合早报》
山鹰
多数情况下机会是争取来的,依靠开明政治家(比如蒋经国)给予是很难得的。
岩鹭
 中国为什么需要民主?*

  陈志武 /文

  本文根据《南风窗》记者赵灵敏对作者的采访稿改写而成,采访版登于2007年6月1日。

  民主是时下热门话题,这是好事,也本该如此。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没有采用民主制度的所剩无几,民主作为一种制度不只在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而且在非洲也很普遍。既然不管肤色、人种、文化、信仰和传统,差不多各国都采用了某种形式的民主制度,那就说明这种制度的适用性不存在地域、人种或文化差别。所以,中国也必须迈出这一步。

  民主制度只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民主固然是一种崇高的价值理念,但它显然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的高效率和政治的稳定和清廉,事实上,很多国家的实践指向了相反的结果,至今世界上成功的民主国家也只是少数。

  到底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呢?关于经济增长跟民主的关系,的确有许多误解。当你说“民主是国家长久持续增长、长治久安的保障”,他们就说,“印度不是有民主,但其经济增长不是远落后于中国吗?”或进一步说,“拉美国家早就搞民主,但其经济不是照样落后吗?”这么说的背后总存在一个假设,那就是“民主和法治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或者“民主和法治是经济增长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把经济看成是民主的单变量函数。否则,怎么会只要能举出一个经济失败的民主国家,就能否定民主对长久增长的重要性呢?

  首先,没有人会相信“民主和法治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没有人说“只要有民主,经济就会快速增长,就无忧无虑了”,难以相信把民主和法治制度搬到豪无人烟的沙漠王国上,那沙漠王国的经济就会自然快速增长了。民主和法治自身不创造收入,但它可让同样的勤劳创造更多的收入,让社会事半功倍,让同样多的努力创造出更高的财富,或者是为了同样多的收入只需付出更少的苦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靠人们没日没夜地工作、不分周中周末地勤劳而挣出来的,是勤劳战胜制度障碍才有的,来的很辛苦。试想,如果制度成本能大大减少,如果每天为对冲制度障碍而要勤劳的时间能减少几小时,那么,中国人的勤劳所能创造的收入会高多少呢?

  我们可稍微抽象一点来理解经济增长的要素。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变量函数,决定经济增长、经济产出的至少有以下四个要素,或说四个变量:制度架构(也可称之为制度资本),如产权保护、民主、法治等等;自然资源禀赋,如离海岸河流的远近、石油、各种矿产的储藏情况;劳动力,它的数量、成本、素质等等;土地。这四大要素中间的任何一项越多,该国的经济增长就可以快一些,收入就能多一些,亦即,经济产出函数针对四变量中的任何单项的偏导数都是正的。同时,这四大要素互相之间又有替代性,一个经济体只要一个或几个要素非常突出,即使其它要素差一些,其经济照样可以有很大的发展,人们的收入照样可以高,民主制度、法治制度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已。

  这里我们能举很多例子,中东国家、俄罗斯等国家都没有太多制度资本,劳动力资源也有限,但靠石油、天然气、矿资源等他们也很富;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则正好相反,没有什么自然资源,能源、矿资源都靠进口,甚至连土地都极少,可这些并没妨碍他们致富,靠的是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资本;美国几乎在所有四个要素中都突出,所以它的经济最厉害。

  中国的情况呢?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有形的制度成本很高。众所周知,去年国家财政收入3.9万亿,占 GDP的19.5%,虽然这百分比只比美国联邦财政收入占GDP的16%高出三个百分点,但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行政开支只占10%,而中国政府开支只有25.5%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和科研事业,行政开支却占了38%,养着庞的官饭队伍。因此,政府机构庞大,加上从北京到乡一级各层政府的奢侈官方办公大楼、形象工程,浪费全国公民的财富,而不是把这些收入用在老百姓福利上,这些制度成本不低。

  第二是各类行政管制、审批,逼着企业、个体户、大小单位、个人、甚至大学教授,都去跑关系,“跑部钱进”和事事要审批迫使体制内外、大官小官、是官非官每天要花几小时泡饭局,耗费青春,拖延企业发展。

  第三是由于对契约权益、对私人产权保护不可靠,执法机构缺乏公信力,要么使许多创业和交易无法做,要么就交易成本特高,抑制民间创业倾向。

  为了对付这些制度成本和制度障碍,中国人只好每天多勤劳几小时,先为制度成本打工,然后才是为自己的收入工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一年的工作时间在全世界属最高之列,平均大约为2200小时。其它国家中,阿根廷一年人均工作1903小时,巴西人工作1841小时,日本人1758小时,美国人1610小时,英国人1489小时,而荷兰人工作得最少,一年才1389小时;但是,跟这些国家比,中国的人均收入却最低。或许拉美人的确不如中国人勤劳,但是,由于他们的制度成本较中国低,虽然每天工作的时间比中国短,他们的人均收入照样比中国高。

  只要中国人比任何其它国家更愿意勤劳、更愿意干苦力活,那当然是有没有民主、法治,中国经济照样能利用经济全球化增长。但,如果我们想生活质量高一些并有更多时间跟家人在一起,那么就必需降低制度成本、减少制度障碍。所以,勤劳决定碗里是否有饭吃,而民主和法治决定生活品质,决定是否能付出更少的勤劳但照样能增加收入。

  技术进步使民主发展更加迫切

  以往的许多看法是,民主法治或许不错,但那是西方的东西,不适合中国,中国几千没有这些制度不也过来了吗?

  我们应该认清,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每个人的利益的问题,这一点无西方、东方的差别,所以,民主制度虽然首先在西方出现,但它是适合全人类的东西,当然也适合中国。

  从历史角度看,操作层面的民主制度架构是很现代的事,最早可以追回到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今天我们熟悉的不分男女、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实际上是20世纪才有。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民主制度既不是西方古老的传统,也不是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老传统,对全世界都是相对新鲜的事。所以,如果拿较长的历史看,不管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哪个国家都没有很久的真正民主制度的传统。也就是说,拿中国过去几千年没有民主来说明民主对中国不重要,没有意义。

  当然,关于人权和民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回到古希腊、古罗马,但是,在较大范围内将权力制约机制制度化、通过公民全体投票解决“谁来监管监管者”这一终极难题,还是现代的事情。显然在西方民主发展史上,学者通常将公元1100年英国国王颁布的《自由宪章》看成是开端性的文献,或者把后来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称为民主的开端,但那些文献更多地是国王单方面的许愿,代表一种理想状态,还并没有独立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架构,换言之,既使国王自己变脸或根本不顾自定的规矩,英国当时除了革命以外,还真拿他没办法。这就好像中国过去百多年的经历,民主自由理念于19世纪进入中国,但真要将其转变成一种操作层面的均衡状态,没那么容易,晚清、民国时期都试过,可结果就如我们所知。

  自1215年后,英国摸索了近5百年,到1688年才算推出了可操作的、各权力部门相互制衡的宪政民主制度架构。但是,直到1832年前,只有拥有足够财产的英国男人才有投票权。在美国,投票权以足够财产为条件的法律到1858年才结束。德国直到20世纪初,有钱人每人三票,中产者两票,普通人只一票。妇女的投票权就更是20世纪的事情。所以,现代民主制度是非常近期的事情。

  非洲、亚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则多是二战之后才推出民主制度的。相对于几千年的专制体制,不只是在中国,而且在其它国家的民主运作经年还相对较短。

  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是:为什么民主制度作为一种普遍人类制度只是过去一百多年才有?我觉得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能帮助我们看清楚民主不是一种抽象的价值理念,而是涉及每个人的利益的问题。事实上,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制约权力、保护个人利益的需要。

  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传统专制制度所能对民间利益构成的侵犯在近代之前相对有限。就以中国为例,在晚清之前,中国既没有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运输系统,又没有全国性的现代银行体系,中国的第一个现代银行——户部银行成立于1898年。在那种情况下,即使皇帝想要调配全国各地的资源来重点发展一个地区(例如,首都),其运输、调动资源的能力也微乎其微。一方面他没有遍及全国的银行帮他收集民间储蓄,另一方面要把华南、华东的资源调到北京谈何容易。换句话说,除了征税和制定某些商业规则外,在当时缺乏规模交通运输网以及银行体系的情况下,尽管皇帝和其朝廷文武并非民选的官员,但天高皇帝远,他们对社会能造成的破坏相对有限,贪污腐败风险也远远不如现在。今天一个小小的处长、银行支行经理就能来不来挪用、贪污几个亿,甚至几亿美元,这是连原来的皇帝都难办到的。原来的交通运输技术与金融技术落后,无形中帮了老百姓的忙,从效果上制约了专制的破坏力。

  但工业革命之后,情况变了,铁路、轮船、飞机、电话的出现,在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当权者调动民间利益的能力。与之相伴随的社会财富的货币化、金融票据化,这一切使得权力者可以进行比过去大许多数量级的掠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权力进行制约,如果人民没有选择当政者的权利,那老百姓的权利和财产就无法安稳。所以,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围普及的过程跟工业革命、金融革命同步,或稍微慢一拍,就不奇怪了。是工业革命、金融革命强化了的利益格局,要求有更可靠的限制并制衡国家权力的民主架构。

  显然,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选择民主制度,不仅仅是对一种抽象的崇高价值的追求,更是非常现实的需要。大多数国家都意识到,不能把人民的福祉寄托在统治者的善意和保证上,而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民主意味着提高收入的机会

  今天中国也的确到了非民主不可的时候。从实际利益看,从明中期到晚清,中国的财政税收基本是国民收入的3%左右,乾隆中期朝廷的财政收入在5000万两银子上下,相当于今天的95亿元;到晚清的朝廷收入是8000至9000万两银子,不到今天的200亿元,跟今天国家一年3.9万亿的财政收入比,当年的朝廷开支还抵不上零头。那时候的朝廷的确糟蹋不了什么东西,充其量几千万两银子。

  可是,虽然现在一年的财政开支4万亿,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欠缺,行政开支、形象工程占绝大头,花在国民福利上的钱只占小头。为什么是这样呢?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对行政权力、对政府预算的问责机制。在财政预算不透明又没有公开听证的情况下,政府开支当然不会注重人民的福利。全国人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行政权力没有任何问责。

  就如秦晖教授所说,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严重不对称,行政几乎可以随意增加审批权,也可以各种名目加税和收费,不仅没有立法机关监督,出了问题也不见得被问责。权力与责任的不匹配已经在社会中形成太多的不满,只有民主机制才能缓和。

  也有人认为,民主只是中国一部分精英和知识分子的诉求,一般老百姓可能对反腐败和社会公正有更强烈的诉求,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可能不一定不需要民主,那么对老百姓来说,民主有什么用?

  腐败盛行,社会不公,地区间、城乡间以及不同群体间收入机会不平等,这些现象越来越严重。之所以如此,一是权力不受民主监督制约,二是通过国有制与行政管制让政府控制的资源权力太多,这两者加在一起形成了最有利于腐败、有利于不平等的温床。既然政府权力不受监督制约,而我们同时又通过国有制让政府直接代替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这就等于把全国老百姓的钱和前途都交给不会被问责的当权者去支配,你说,他们会先把这些集中控制起来的资源和发展机会分配给谁呢?当然是给那些有权力、有关系的地区和个人,给他们的亲戚朋友,哪个地区有更多权力,那里就得到更多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以就有北京、上海这些第一世界,贵州、广西、安徽、湖南、江西等这些第二世界,而县一级掌握的资源更少,乡镇农民获得的资源最少,所以只能分别是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以2002年为例,北京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最高,为15905元,各省会城市人均9223元,地级市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5137元,县级最低,人均才590元。这种投资差别当然给各地居民不同的收入机会,2002年北京的人均GDP是28449元,省会城市人均GDP是22565元,到地区级市是13660元,最后到县一级才5674元。难道这种收入金字塔结构跟权力金字塔结构的吻合仅仅是巧合吗?

  中国连老百姓的金融储蓄都全掌控在国有银行的手里,结果也是谁有权力、谁有关系,谁就能融到资金发财。土地在国有制的名义下由官员支配,结果也是谁有关系,谁就能做一夜暴富的房地产开发商。另一方面,权力关系也决定了谁能、谁不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由于行政权力掌握了所有的资源和审批权,这也逼着每个想发财的人只能走官商勾结的道路。如果说中国有以官为本的传统,那么,这些年的国有制加政府管制使“官本位”上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这就是说,当政府掌握所有资源的同时行政权力又不受制约的时候,政府在代替市场分配资源时,资源的配置就会既不符合效率原则(因为不是按市场规则分配),又不符合公平原则(因为没有代表民意的民主问责机制),而只会符合权力原则,这样的经济是权力经济,不是市场经济,更不是乌托邦式的福利经济。

  前年我在一篇论文中的研究表明,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民主国家的各地区间收入差距基本在逐年缩小,其中,国有经济成分越低的民主国家,其地区间收入差距减少的速度则越快。相比之下,在缺乏民主机制又以国有制为基础的中国,过去50多年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加大。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过去没有实质性监督制约机制保证行政资源配置的公正、公平,另一方面又有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现代银行体系所提供的超强资源调配能力,结果是把人为配置资源的偏差、扭曲效果放到最大,结局跟搞国有经济的初衷正好相反。政府介入经济的程度越高,地区间越不容易平衡发展,这个结论当然跟以往固有的看法相反。

  所以,民主不是什么抽象的价值诉求,而是涉及到普通大众切身利益的务实选择,涉及到收入机会是否能平等的问题,一点不抽象。

  公民素质是民主实践的结果

  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中国人民的素质还没有达到民主需要的水平。那么,民主和素质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们看到,以人民的素质为借口,这是很多不希望推行民主的人经常采用的说法。事实上,民主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实践。让公民具备民主素质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公民去实践民主,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掌握民主,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民主水平。如果不去实践,那就永远不会有相应的素质。所以,素质是民主的结果,而不是前提。

  很多人可能会以某些基层选举中出现的贿选等现象来否定民主的可行性,这是一种偏见。贿选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民主还不是很有信心,认为上级已经定好了人选,选谁都一样,既然这样,那还不如用选票去换两桶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实践经验的不足。中国有漫长的专制和威权的传统,所以民主发展会需要许多年。而要克服这些障碍,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人民有民主实践的机会。

  实际上,既使在美国,选举过程中也时常出现问题,共和党人会想法给有民主党倾向的选民以难处,让他们投票不成;而民主党人也会想阻挡对方的人。这不奇怪,因为选举结果涉及到太多人的实际利益,这本身恰恰说明民主法治的重要性。真实的人永远没有完美的民主素质,但永远会有真实的利益。

  中国民主发展可能的路径是什么?

  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否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政治上的民主?首先,正如上面谈到的,民主是非常实际的利益分配问题,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呼唤政治上的民主,因为经济发展到越高处,利益的冲突问题会越突出,就像家境贫穷时,家里有无民主当然无关紧要,但有了钱后,怎么处理各方利益的问题就日益重要了。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大家以为韩国、泰国、印尼、中国的台湾等给世界推出了新的模式,经济可以发展但政治不必民主。可是,到最后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放开新闻媒体,这是成本小、见效快的最好办法。民主制度的核心目的有两个,第一是监督问责,第二是把不同公民的利益偏好汇总起来。如果媒体言论有足够的自由,不仅通过追踪报道能发挥监督作用,而且不同的声音都有机会表达出来,虽然这不是对各利益人的偏好的科学汇集,但也能起到相当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香港虽然没有现代民主,但却能通过新闻自由,实现了政府廉洁和相对的社会公正,法治也相当可靠。

  不过,香港的确特殊,其人口才几百万,社会很小。越小的社会,人民的意见差别会越小,各类利益偏好就越容易反映到决策者那里,实行正式民主的必要性也就相对越小。所以,香港有了开放的新闻媒体,决策对民意的反应就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然,最理想的还是正式、公正的投票机制,更何况,社会越小,其民主投票的运行成本也低。

  但在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里,情况就完全不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人们的利益偏好、甚至价值观,差别很大;同一地方的不同社会团体,利益差距也很大。因此,在中国,仅仅通过开放的互联网和媒体,显然无法判断那是少数人的意志还是多数人的。最终就需要通过正式的民主投票来准确收集和表达民意。也就是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地方,不民主的损失会很大。

  那么,中国如何过渡到一人一票的现代民主制度呢?前面讲过,西方的民主发展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分男女、不分群体一人一票。在英国,最早的时候是给予庄园主选举权,到17世纪扩大到自由人,但也要求有足够多的土地,经济上能够独立,不靠别人生活。后来不要求拥有土地了,但又对个人收入提出了要求。到1920年,投票权才扩大到全民。在19世纪的德国,投票权曾经依据财产的多少分为三等,分别有三票、两票和一票。这种制度设计背后的考量是,财产越多,政府随意征收所可能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所以要给他更多的发言权。二战之后,德国的投票权和财产权才完全脱钩。

  在印度,民主之所以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有利于私人产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印度在 1947年独立后,一下子就推出一人一票的现代民主,投票权扩大到全民,没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而印度的穷人居多,很多穷人憎恨富人,由一人一票选举产生的民意代表自然会倾向于杀富济贫,他们制订出的法律和政策往往不利于保护私人财产,所以印度的私有产权保护水平历来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可能的路径应该是两方面同时进行,其一是从党内民主开始,党内一人一票选举,一步步积累经验,再逐渐扩大到全民;其二是继续基层选举,并逐步往上升。无论如何,民主是必须要的。不仅从反腐倡廉、社会公正、公共产品的角度讲,需要民主政治,以此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从中国经济的产业转型角度讲,也必须如此。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粗放性、低利润的,靠的是制造业等,这些工业对制度的要求低。今后的发展要靠经济增加值高的服务业,而服务业对制度的依赖度又高,所以,民主政治改革将决定中国人今后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

  注释:

  * 作者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本文根据《南风窗》记者赵灵敏对作者的采访稿改写而成,采访版文章于2007年6月1日发表在《南风窗》。感谢赵灵敏女士对本文的贡献以及她的提问。
山鹰
陈志武经常在南方周末上有文章。
这是我们论坛页面的一个简化版本. 查看包含更多信息的完整版本请您点击这里.
Invision Power Board © 2001-2024 Invision Power Services, Inc.